首頁 > 個人管理 > 個人目標設定:跨越危機的關鍵領導力
點燃目的感

個人目標設定:跨越危機的關鍵領導力

EMBA雜誌419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1.06.30

 

危機時刻,許多公司聚焦在業績和財務狀況,忽略了在巨大變動中,團隊的情緒與工作也受到衝擊。事實上,當穩定與秩序受到破壞,目的感和個人目標設定才是幫助主管與員工面對未來的最佳指引。


 危機時期,大多數的領導人會把重點放在公司的迫切優先要務,像是如何彌補滑落的業績,或聚焦於公司的財務狀況。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點,在這樣巨幅變動的時候,不只是公司的營運受到衝擊,員工的日常和情緒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也許是整個社會氛圍低迷,也許是公司的發展前程堪慮,在這樣的時候,很多員工對於如何克服困難,達到績效目標,或者和同事協力合作推動專案,開始感到意興闌珊。


這樣的時候,該如何降低負面衝擊,帶領團隊跨越危機?


麥肯錫公司顧問迪辛格拉(Naina Dhingra)等人指出,許多企業輕忽了很關鍵的一點:危機時期,當穩定與秩序受到破壞,個人目標設定往往是幫助人們勇敢面對、應付不確定性的最佳指引,有助於減輕壓力造成的焦慮不安,以及其他長期影響,對個人及組織都有相當幫助。


有強烈目的感(purpose)的人,也就是那些知道自己在工作上,能夠發揮價值和創造意義的人,通常韌性較高,較能從負面事件中復原。個人目標與工作一致的人,通常能從工作中獲得較高的意義,使他們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對組織的信賴度、生產力,以及幸福感都較高,工作表現也較可能優於其他同事。


然而,受疫情影響,許多公司調整營運,並讓員工居家辦公,但這可能會影響員工的感受,與組織疏離,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心理滿足與成就感。


例如,透過視訊電話工作模式,帶給員工的意義感與活力,可能遠不如面對面互動的工作模式。當危機消退,恢復正常辦公後,可能也會有不少員工出現不適應的狀況,公司也必須設法在不增加員工壓力與恐懼之下,恢復員工的活力、急迫感,以及效率。


迪辛格拉等顧問在麥肯錫季刊(The McKinsey Quarterly)指出,目的能激發活力與投入程度。他們建議企業,激發團隊成員的目標,在組織目的與個人目標之間,找到交集,點燃團隊的目的感,不僅有助於度過危機時刻,更能凝聚團隊向心力。


九種目的感與三個原型


愛莉莎、瑪雅,以及彼得是一家全球性保健組織的員工,這個組織闡明其宗旨為:藉由發展救命的治療方法,改變病患及其家屬的生活。這個宗旨非常契合愛莉莎的個人目標:減輕慢性病的痛苦,她當初選擇加入公司,有很大原因在此。


至於瑪雅,她雖欣賞此公司的目的,但這個目的對她的激勵作用沒那麼大,因為她更強烈的個人目標來自照料她的家庭,為她的家提供財務支撐。彼得的個人目標則是關懷他人,減輕他們的痛苦,但是,他主要是想透過存錢,以後創辦護理學校,來實踐他的個人目標設定。


他們三個人的個人目標設定,與組織目的契合程度不一,若主管在職務安排、獎勵與升遷、員工學習等等方面,讓他們從事最能滿足自己目的感的工作,便能提高組織與員工個人目標之間的契合度,並且相互強化。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主管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員工了解他們的個人目標。事實上,就連主管本身,也應該了解自己的個人目標,以及這個目標,和組織目的之間的契合程度。


一般來說,個人目的感主要受到個人價值觀的影響,學術界普遍把個人價值觀(或目的)區分為九類,其特徵如下;


■成就:例如,權威感;在一個團體中甚具影響力;有高地位及權力;有高所得。


■自由:例如,為我自己學習東西;能形成及表達我的意見;能選擇我的目標。


■樂趣:例如,獲得新的、不同的體驗;能從事冒險刺激的活動;在生活中獲得興奮與趣味。


■保護:例如,致力於對抗環境遭受的威脅;關心環境與周遭。


■尊重:例如,不希望在他人面前受到羞辱;避免丟臉。


■穩定:例如,喜歡社會有秩序與穩定;遵守標準規範;崇敬權威人物。


■關愛:例如,幫助我周遭親近的人;為我所愛的人做出犧牲;對我的家人及朋友的需求負責。


■傳統:例如,重視我的文化歷史和儀式;維護我的文化或宗教的價值觀。


■平等與正義:例如,傾聽比我不幸或困難的人;試著去了解他人(縱使是我不認同或意見相左的人);確保公平對待所有人。


你可以藉由思考,以上哪些元素能引起你的共鳴?為何它能引起你的共鳴?哪些事情讓你最有活力?找出自己的目標類型。一個人的目的感可能明顯地屬於這九類當中的某一類,但大多數人混合了幾類,只是各類的優先與重要程度,因人而異。因此,可以進一步歸類出以下三種目的原型:


■自由靈魂(free spirit)。這種類型的人通常在他們可以掌控自己做什麼,以及何時做的情況中得到意義。他們不喜歡被緊迫盯人,或者困在沒有彈性的環境中。


■成就者(achiever)。這類人的目標是累積社會及物質資源,他們往往追求自我進步,從提高聲望中得到意義。他們害怕自己不被重視,或者在團體中沒有影響力。


■關愛者(caregiver)。這種人在選擇如何,以及何時關愛照顧他人中得到意義,他們較不在意物質利益,或他人的看法。他們不喜歡被同事或親友拒於門外的感覺,以及不安定的感覺。


個人目的感不是固定不變的,通常會隨著年紀、個人生活環境、改變人生的事件、危機事件等而有所變化。例如,疫情可能影響了很多人的個人目標設定,像是一向重視成就的人,可能變得更加重視關愛他人;原本重視自由的人,可能覺得穩定也很重要。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19期

 

相關文章 ARTICLES
個人成長 召喚最好的自己
能帶你跨越障礙的人,一直存在你的心中,只是你尚未發現罷了。如何找到「最好的自己」 ... ...
2019.05.01
READ
個人管理 來場工作與科技的大掃除
近年來,全球吹起一股極簡風潮,強調捨去不必要的東西,回歸最基本。除了運用在人們的 ... ...
2021.04.28
READ
編輯部報告 找到關鍵點
找到關鍵點,再大的困難都可能翻轉。究竟要怎麼讓公司從百廢待舉、危機四伏的狀態,到 ... ...
2022.08.31
READ
編輯部報告 找到你的救命繩索
隨著疫情趨緩,對很多人來說,在手忙腳亂、且戰且走了一段時間後,一轉眼,今年竟然已 ... ...
2021.08.31
READ
個人管理 第一天,也是唯一的一天
墨西哥知名主廚卡瑪拉(Gabriela Camara),在美國墨西哥擁有多家餐廳 ... ...
2019.12.30
READ
讓說明簡單易懂 掌握溝通「三」原則
上司聽不懂你的結案報告?顧客不了解你的產品介紹?整理「三個觀點」,歸納「三個結構 ... ...
2017.08.15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