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管理 > 打破習慣的三個練習
更快樂、更創新的秘訣

打破習慣的三個練習

EMBA雜誌453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4.04.30

 

習慣好事,最終會讓你更不快樂?習慣風險,則會讓你處於更危險的位置?想要從習以為常,到重拾樂趣感與靈敏度,你需要「打破習慣」的三大練習。


為什麼再美好的事情,總會隨著時間過去而失去光彩?一段戀情會因時間而平淡,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也會隨時間過去而覺得沒那麼好了。


「這是因為我們會因為反覆的接觸,而對某事所帶來的刺激逐漸習慣化(habituate),而反應趨於平淡。」學者莎洛特(Tali Sharot)與桑斯坦(Cass R. Sunstein)這麼說道。


習慣於好事,會使我們人在福中不知福,因而無法獲得最大的快樂;習慣於不理想的常態,則會使我們逐漸失去改革動力與創新能量;習慣於風險,會讓我們置身於不必要的危險當中。


要擺脫這些困境,就得設法打破習慣(dishabituate),從而讓自己重拾對事物的新鮮感與敏感度,再次看到自己因為習以為常,而逐漸視而不見的一切。


莎洛特是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她的著作「正面思考的假象」(The Optimism Bias),曾榮獲得英國心理學會二○一四年圖書獎。


桑斯坦是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教授,曾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Thaler)合著暢銷書「推力」(Nudge)。


兩人基於心理學與生理學領域的多年研究,探討如何運用打破習慣的力量。他們在最近出版的「擦亮被習慣遮蔽的雙眼」(Look Again)一書中指出,無論是面對哪一種想要打破習慣的情境,答案都離不開一個關鍵字「改變」。


練習1
好事喘口氣,壞事一口氣


許多人都比自己所感覺的更幸福,但卻不會因此感到格外快樂,原因就是因為習慣了。不論多麼熱烈的愛情,日子久了也會逐漸失去當初的悸動;夢寐以求的工作,待久之後也不會認為有什麼格外好的地方了。


對好事習慣化的優點是,讓我們會因此不安於現狀,而這種貪念是讓人學習與成長的動力,人類文明也才有所進步。但在同時,我們也會因此而難以感到滿足。


若要重獲最初的感動,就要設法讓自己打破習慣,方法就是暫時別接觸該事物,小別勝新婚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不妨試著讓自己脫離當前的環境幾天。如果無法抽身離開,也可以運用想像力。


快樂領域的專家、耶魯大學教授珊朵絲(Laurie Santos)就曾指出,負面想像(negative visualization)可以讓我們更幸福。所謂負面想像,就是在腦海中描繪一個失去人生中美好事物,例如財產、家人、工作的生活。這會使我們在心生恐懼的同時,也意識到現在所擁有的有多麼珍貴。


同樣的,當你經歷一個正面體驗時,中途喘口氣再繼續,整體的愉悅感反而可能更高。這聽起來反直覺,但心理學家尼爾森(Leif D. Nelson)與梅維斯(Tom Meyvis)的研究卻發現,如果一個人在按摩中途被打斷,跟沒有被打斷的人相比,反而更享受該體驗。


這是因習慣化之故,好的體驗所給予的愉悅感,會隨著時間經過而慢慢削減;若中途打斷,則可觸發打破習慣,當再度繼續時,你就能重新感到這體驗有多好。


以莎洛特的研究為例,幾年前她於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渡假勝地,研究讓遊客感到最快樂的因素是什麼,結果發現有個字眼反覆出現,那就是「第一次」。例如,「看到海的第一眼」、「喝到的第一口雞尾酒」等首次的體驗。


此外,她也發現旅客的快樂程度,往往會在抵達渡假勝地的第四十三個小時達到頂點。在那之後則因習慣化之故,心情會逐漸下滑。不過他們最後仍是開心的,而且假期的餘韻會延續到回家之後。在假期結束後一星期,一切就會回歸平常。


這代表,如果要把快樂最大化,就應該把好的體驗碎片化。比如與其一年放一次長假,不如改成放幾次短假。


因為如果你放個幾星期的長假,那麼從第三天開始,你的快樂程度就開始走下坡。但如果是每隔幾個月放個幾天,每次都會在好心情還沒太受習慣化影響時收尾。這麼做也可以讓人享受更多「第一次」,以及讓假期的美好餘韻渲染人生更多回,所以整體而言,感受更多的愉悅感。


相對的,讓人不愉快的體驗,從惡臭與噪音,到無趣的行政工作或繁瑣的家事,則應該一口氣承受。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習慣化反而是你的好朋友。「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過程中中斷的話,因打破習慣之故,反而導致你再次經歷該負面體驗時,又得重新適應。尼爾森與梅維斯所進行的噪音耐受力研究就證實了這點:他們讓參與者聆聽吸塵器的噪音,結果發現過程中有片刻寧靜的那組,反而覺得噪音最讓人難以忍受。


如果運用在工作中,代表的就是,面對不喜歡的工作時,在過程中別分心做別的事,讓自己一鼓作氣處理完畢,會讓你感受比較好。


練習2
受點小傷,才不會安逸


除了習慣於好事之外,我們也會因為反覆接觸某件有風險的事情,而逐漸變得鈍感,開始低估該事所造成的威脅。這就是風險習慣化(risk habituation)的現象。


風險習慣化的好處是,幫助我們免於恐懼,更勇於挑戰原來害怕的事物,例如游泳、公開演講,或接受他人批評指教,這些都可以因反覆經歷而習慣化。這對人類的進步極為關鍵,人因此才敢創業、開闢陌生疆域、登上外太空等等。


但風險習慣化也容易使我們因對事情感到熟悉,而變得輕忽大意,最終鑄下大錯。所以善泳者溺,善騎者墜。對職業安全與健康有多年研究的記者史威帝(Neil Swidey)就指出,大多數工安事件都發生在專業後期,因為工人在專案早期的小心謹慎,會逐漸因習慣化而削減。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53期

 

標籤.
相關文章 ARTICLES
個人管理 4個必學簡報技巧,演講可以這樣做
公開演說讓許多人感到相當苦惱。有人會在上台簡報時,緊張到腦中一片空白;有人是在向 ... ...
2019.12.30
READ
個人管理 成為太空人教我的事
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艾普斯(Jeanette Epps),今年將被送上 ... ...
2021.12.29
READ
點燃目的感 個人目標設定:跨越危機的關鍵領導力
危機時刻,許多公司聚焦在業績和財務狀況,忽略了在巨大變動中,團隊的情緒與工作也受 ... ...
2021.06.30
READ
我是誰,我能夠是誰,我應該是誰 打造持續進化的領導力
面對環境變動以及公司內的改變,領導人的角色不能一成不變。透過反思與傾聽回饋,重新 ... ...
2022.01.25
READ
編輯部報告 找到關鍵點
找到關鍵點,再大的困難都可能翻轉。究竟要怎麼讓公司從百廢待舉、危機四伏的狀態,到 ... ...
2022.08.31
READ
問題推不動,效率太低落? 原來,關鍵就在摩擦力
過時的規則、繁複的流程,每一個步驟都在拖累你的效率,你是否也覺得工作中充滿各種障 ... ...
2024.02.27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