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識相伴的旅程,EMBA雜誌30年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三十幾年前,長河出版社負責人黃宏義,想要出版一本講台灣的書,叫作「島嶼中國」。在那個戒嚴時期,這可能要冒被關的風險。他因此打算先出版一些談其他國家的書,讓「島嶼中國」成為系列中的一本,比較順理成章。
一九八○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的「日本第一」。在那個求知若渴的時代,這本書一出版就大為暢銷,開啟了台灣企管書籍的先河。接著,他出版了「追求卓越」、「大趨勢」等書,也都極受歡迎。
然而,在那個沒有電腦和網路的時代,一本書的翻譯出版往往耗日費時。他希望更快速地介紹管理新知識,給台灣的企業主管。一九八六年,他創立了EMBA雜誌(當時名叫「世界經理文摘」,到一九九八年十二週年慶時,改名為EMBA雜誌)。
我們的個性有些固執,多年來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在那個筆記型電腦都還沒有出現的時代,我們就決定,雜誌的開本要跳過筆記型電腦,像一本書那樣(或說iPad)。因為我們的目標讀者是忙碌的主管,我們希望讓他們的閱讀沒有壓力,成為隨身的讀物。
多年來,我們不送贈品,更不用說登機箱或後背包。我們不希望用贈品或價格折扣吸引讀者,模糊了知識的焦點。
我們甚至不在書店、超商零售,因為在零售的遊戲規則下,為了要爭搶注意,我們恐怕很難維持清新的風格。我們希望讀者像加入一個知識俱樂部一樣,持續收到這本雜誌。
漸漸地,有非常多的公司告訴我們,他們訂閱EMBA雜誌給主管,成為提升主管能力的工具書;有些公司則用EMBA雜誌開讀書會。 很多讀者也告訴我們,除了喜歡雜誌的內容,還喜歡這本雜誌給人的一種溫暖的感覺。我們很高興我們沒有大聲地說,但讀者已經察覺到了。
現在回頭來看,其實很多事情我們做得不夠好;雜誌裡說的道理,很多我們自己都沒有做到。但是很令人欣慰的是,當你專注而堅持地做一件事,長達三十年,自然會形成一種力量。我們累積了無數的高品質讀者和支持者。
趙詠華有一首歌,歌詞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對企業經營來說,和顧客一起變老,可是一點都不浪漫。那甚至是一種罪惡。作為一本台灣最資深的管理雜誌,我們知道自己必須不斷地維持活力和創新。
站在三十週年慶這一刻,只想說,三百六十個月來,感謝這一路上一起同行的你。
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