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決策時,如何評估各個方案
做決策時,在面對眼前的各種方案,常常會發現每個方案都有其優缺點,有些成本較低,有些速度較快,有些可能會讓某些人更高興。我到底該如何有效地評估這些方案,做出好決策呢?
主管每天都必須做出許多決定。但是過於匆忙、只依賴過去經驗,或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做出決定,往往會影響決策品質,導致成效不佳。
想避開決策地雷區,不妨從以下四個陷阱進行檢測,找出自己的盲點:
1.倉促決策:缺乏分析。
倉促決策指的是匆促做出決定,而忽略了一些必要的步驟,而這些步驟通常是做出良好決策必不可少的。舉例來說,曾有一位線上客服主管跟公司反應最近客訴頻繁,導致顧客線上等待時間過長,同時也使得服務人員承受巨大壓力。他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判斷,建議只要增加客服專員就能解決問題。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首先,造成線上等待時間過長可能有多種原因,譬如,可能是新產品上市,因為產品有問題,導致客訴電話激增;或是客服部門招募許多新人,由於對工作還不熟,使處理時間增加;又或是系統出現問題,造成顧客等待或斷線的情況。事實上,在沒有蒐集完整資訊的狀況下草率決定,很可能導致解決錯誤的問題。
2.獨斷獨行:不讓其他人參與。
獨斷獨行指的是在做決策時,不讓其他原本應該參與,或能夠協助做出正確決策的人參與,在缺乏利害相關人的意見下,很快就拍板定案。
例如,一位業務人員跟客戶談定一個商品規格,卻引起研發部門的不滿,因為研發人員根本無法產出這樣的商品。相反地,也有些研發部門研發出極具競爭力的產品,但因售價過高,業務人員根本賣不出去。
因此在做決策時,必須留意蒐集利害相關人的資訊和意見,以確保方案能順利推行。
3.逃避決策:以不變應萬變的自欺態度。
逃避決策常見於主管不敢做出重大決定,或只願意承擔風險很低的選擇。這可能是出於恐懼心理,害怕不完美;也有可能是擔心決策後的結果會遭人指責。主管必須設法克服這種心態,否則高階主管可能會不願將責任下放給你。
4.分析癱瘓:過度蒐集和分析資訊。
在制定決策之前,如果你要求員工花費超過正常所需的時間,來蒐集和分析資訊,就可能陷入分析癱瘓的困境。明明員工提供了許多內容,但你仍然不斷地跟員工說:「這些數據還不夠,你還要再給我多一些資訊。」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好跟精準非唯一的標準,時機也同樣重要。市場商機具有時效性,一旦錯過時機,即使商品再好,也可能失去先機。
面對各種方案,如何做出真正合適的決定?你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靈活運用以下三種決策工具:
1.效果代價分析法
提案爆量的初篩工具
這種方法是以必須付出的「代價」
和可能獲得的「效果」,來評估不同方案。最適合的使用時機,是在腦力激盪會議後。由於此時方案爆量,團隊不妨一起運用這個初篩工具,篩除不可行或是差距太大的方案,保留相對優秀的方案,再進行下一階段評估。
你可以透過「代價」與「效果」的九宮格,將方案分類為高、中、低代價,以及高、中、低效果來進行篩選。在九宮格中,效果高但代價低的方案位於一號格,代價高但效果低的位於九號格,因此,應優先考慮放在一、二、三號格內的方案(參見圖一)。
舉例來說,當行銷部門在評估行銷方案時,有A、B、C三個方案,A案的成本五十萬元,預估可帶來三百萬元的業績;B案成本為六十萬元,預估業績為兩百萬;C案成本為七十萬元,預估能為公司賺進一百五十萬元。
若運用效果代價分析法評估這三個方案,A案位於一號格,B案位在五號格,C案位在九號格,三個方案中應選擇A案。
要留意的是,在運用效果代價分析法時,必須先訂出明確範圍。舉例來說,若公司希望方案成本控制在一百萬元,目前有一個方案成本是一百零一萬元,團隊成員可能會不清楚這個方案應該標示在「代價軸」高、中或低的位置。
因此,主管應先向同仁說明範圍,例如,成本範圍為上下各十萬,方案在一百萬元,往上到一百一十萬元、往下到九十萬元之間,都列在「中」;超過一百一十萬元列在「高」;低於九十萬元放在「低」。同樣地,對於預期營收也需要設定範圍,假如我們想創造兩千萬元營收,那麼超過兩千兩百萬元為「高」,不到一千八百萬元為「低」,兩數據範圍之間者為「中」。設定明確範圍後,就能將所有方案對應至九宮格位置,挑出最佳方案。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