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說,決定你怎麼想
小時候,你不喜歡數學課,你告訴自己:「我就是拿數學沒轍。」因此你避開與數學有關的科系和工作。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數學」可以更換為任何項目。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實現預言」,指的是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會影響後續的行為,最後這個判斷會成為事實。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對話,會影響他對自己的評價,那我們可否換一種說話方式,提升自我評價,改變行為表現,取得更高的成就?
管理顧問塔巴卡(Marla Tabaka)在公司雜誌(Inc.)指出,人們的心態可以分為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透過正確的自我對話,我們可以轉換心態,最終帶動行為的轉變。
擁有固定心態的人會替自己貼上負面標籤,自我設限,認為無論自己多努力,都不可能改變現況。這種心態提供了為自己卸責的藉口,讓人將犯的錯歸咎在「不可能」改變的因素上。相反地,擁有成長心態讓我們對生活保持好奇心,不會過度預設事物的可能性。這類人會積極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現況。
如何訓練自己,從固定心態轉換到成長心態?塔巴卡提出以下四個自我對話的建議:
1.改變語言習慣。不要用負面的「我就是……」為自己貼標籤。例如,我們難免會對工作上的挑戰感到害怕,拖延著不敢行動。這時與其對自己說:「我就是不夠積極進取」,把自己框限在這種人格特質當中,不如改成把它描述為習慣:「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是習慣拖拖拉拉。」藉此告訴自己,行為不是天生的性格,而是可以被改變的習慣。
2.轉換自我對話方式。透過改變自我對話的方式,我們可以重新塑造對生活的體認。如果原本你常說「我很糟,連這種事都不懂」,不如改說「我對這件事還不夠了解,但是我可以學習或請教別人」;與其只說「我就是失敗了」,不妨試著說「我失敗了,但是就算成功的人也免不了失敗,我也要能在失敗中學習。」
3.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如果你對自己某些表現感到不滿意,例如覺得自己不善社交或不夠細心,就必須找出讓你有此認知的原因,才能創造改變的機會。千萬不要認為,不好的習慣是天生的缺陷。
4.探索各種選擇。遇到困難時,如果能保持開放的心胸,就能看見許多之前忽略的選擇。舉例來說,如果老客戶不再跟公司合作,與其怪罪客戶,擔心部門的業績,不如將之視為改變的契機,改善公司產品或服務。
心態不僅決定自己生活的樣態,也形塑我們周遭的環境。從改變語言習慣開始,打開心胸,迎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