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軟體找瑕疵
無論是產品污損,或是少了一個元件,小柿的AI軟體都能幫你找到,協助企業提升生產品質。
工業電腦的系統組裝線上,小柿正在檢查哪些外殼有刮傷;食品加工備料區中,小柿從眾多辣椒中挑出沒有去掉蒂頭的;染廠裡,小柿在看哪些布料有髒污。小柿不是這些公司的員工,它是判斷外觀瑕疵的AI軟體。
過去許多由人工挑出產品汙損的工作,現在都可藉由小柿智檢的AI軟體協助。「許多工廠的痛點是,質檢人員招工困難,以及人會疲勞。」小柿智檢創辦人洪沛駿指出,公司的產品能協助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並提升工廠的生產品質。
小柿智檢創立於二○二○年,是一家由富士康集團內部孵化而出的新創公司。洪沛駿指出,小柿不是賣機器的公司,也不只是在賣軟體,而是「以工業質檢AI軟體為核心,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長期在大陸發展的他,曾協助富士康集團發展智能工廠,過程中發現,外觀檢測存在一定的市場需求,因而創業。
洪沛駿希望讓不同產業的客戶,在不同質檢場景,都可以運用公司的產品。舉例來說,顧客可以用公司提供的標準方案之一,機械手臂環繞拍攝,去做複雜產品的外觀檢測。或者,也可透過動態隧道式流水線,拍攝檢測一個個經過的產品,找出不良品。
儘管小柿提供的解決方案可運用在不同行業之中,特別的是,公司並不客製化地為客戶寫軟體。「客製化無法讓這個事業規模化,所以我們把軟體設計成許多行業需求都可以通用。」洪沛駿進一步說明,公司提供的是標準訓練建模軟體,客戶設定行業和演算法等條件,導入標記良品與不良品的數據就能建立任務,而這些動作只要滑鼠和鍵盤就可完成。
目前小柿智檢的軟體以訂閱制為主。洪沛駿指出,客戶購買軟體後,每年須支付軟體權利金(license),若是買斷整體解決方案,除權利金,也需要支付耗材和維護的費用。他認為,這樣的商業模式有助於提高客戶黏性,持續使用公司產品,未來擴廠時也可能會繼續採用。
AI前後的兩個世界
「現場的經驗,對創業家在制定商業策略時,是非常必要的。」小柿智檢的天使投資人駱冠華指出,除了外觀檢測,小柿能協助客戶更進一步走到工業四‧○,就是因為創辦團隊待過生產現場,擁有生產管理的經驗,這是團隊的一大優勢。
洪沛駿指出,他在成大念研究所時,就在研究影像識別,當時還沒有AI技術。隨著AI技術逐漸成熟,他發現AI能解決過去傳統演算法無法解決的事。「我們幾個創辦人都沒有轉過行,因為體會到前後的巨大落差,所以知道AI是很強大的,是可以改變一些行業的。」他說道。
洪沛駿指出,公司能幫助客戶將質檢和製程數據,以及驗收標準,跟客戶工廠既有的系統對接,進一步提升生產品質,改善效率,降低成本。舉例來說,生產線有十幾個工站,找到一個瑕疵,可能就能發現哪一段製程出了什麼問題,這就是品質溯源。接下來,客戶可以調整參數,像是調整這台加工機的壓力等等,提升生產的品質。
除此之外,速度也是小柿智檢的一個特色。洪沛駿說明,相較於其他廠商二次開發國外的套裝軟體,小柿的軟體由團隊自行開發。因此,在收到客戶樣品後五天內,便可做出免費影像demo,其他廠商則需要半個月以上的時間。另一方面,國外的軟體往往是兩年一次迭代,小柿則是半年迭代一次,更能解決客戶目前碰到的問題。
擁有技術背景也待過工廠,洪沛駿創業後所面對的一項挑戰是,如何獲得客戶的青睞。他觀察發現,有外觀檢測需求的大多是中小型的傳統產業,然而這些企業的主管並不了解AI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另一方面,有些較有規模的公司,過去已投入相當多成本在視覺檢測上,但過去技術還不夠成熟,未來要再投入難免會擔心成效。面對這些潛在的客戶,小柿的團隊必須持續溝通。
落地然後快速複製
「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我不怕創業家錢燒完,也不怕他走錯路,最害怕就是他放棄了。」駱冠華指出,相較於研究這家公司的技術,他更在乎創業者這個人,如果創業者放棄了,就代表一切都結束了。所以他會不斷地詢問對方:「你下一步要做什麼?」如果對方說了很多天馬行空的事情,就代表他有很多選擇,並不一定要專注於眼前這個領域。
而駱冠華認為,從洪沛駿的發展軌跡來看,他很專注於AI這個領域。此外,AI取代人力又是將來的趨勢,未來小柿智檢可以推廣到人力較貴的國家,而軟體公司又具備了跨國移動的能力,這些都是他決定投資的原因。
「我們的軟體可以用在哪個行業,我會去找一個標竿企業落地,然後快速複製。」洪沛駿指出,這是公司目前努力的方向之一,而這個做法也不限於台灣,國外市場也可同樣發展。
許多人聽到小柿智檢這個名字,都會有些好奇這是一家做什麼的公司。為什麼選擇用水果來命名?洪沛駿的答案是:「因為我們做的跟自動化相關,很剛硬,很工廠,所以用柿子軟化這樣的意象,『柿』唸起來又跟視覺的『視』覺一樣。」他進一步說明,「智檢」是智能檢測,而「小柿」則代表,智能檢測可以是一件輕鬆做到的小事情。
小柿智檢
1.創立時間:2020年
2.產 品:AI深度學習瑕疵檢測軟體、AI質檢平台、AI質檢機器人
3.主要顧客:纖維紡織、射出成型、金屬加工、電子代工、汽車零件、食品加工等,中型規模製造企業(營收10-100億)
4.商業模式:1.整體解決方案買斷;2.軟體訂閱制,每年license收費模式;3.每年耗材、軟體更新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