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
用魔法BEAN工具

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

EMBA雜誌415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1.02.25

 

創新是一種做事的習慣。只是打造跟矽谷新創公司一樣的辦公室,無法幫助公司建立創新文化。運用三種工具,和團隊一起找出屬於公司的創新行為,建立一套觸發機制和環境,才能讓團隊在日常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創新。


創新是一種能力,一種心態,也是一種做事情的習慣。大到推出顛覆現有解決方案的新產品,小到嘗試一種新的工作方式,都是創新。


缺乏創新能量的公司,就像一潭寧靜的死水,團隊成員用一樣的工作方式,一成不變地過著每一天,因而無法回應世界的變動與新的顧客需求,公司成長停滯,等待著被淘汰。


為了跟上產業變動,許多企業都希望團隊具備創新能力,他們學習矽谷知名新創公司的做法,打造適合互相討論的開放辦公室,設置充滿童趣玩具的放鬆空間,甚至請團隊留下一定的工作時間,進行創意發想。


但做到這些就能幫助團隊創新嗎?知名創新顧問、管理暢銷書作者安東尼(Scott D. Anthony)(註:本刊四○五期曾專訪他)指出,大多數公司只是將他們在其他創新公司觀察到的物件,複製貼上到自己公司而已。如果這些事物沒有反映自身公司的願景或價值觀,那只會讓公司水土不服,更無法帶動整個組織,培養創新的風氣


原因是,文化是複雜的,難以因某個表面的改變,而影響整個組織。這就像是一間以學業成績聞名的學校,某一天突然改變了做法,想鼓勵學生多多活動,因而延長了下課時間。結果,學生並沒有因此開始熱愛運動,而是把下課時間也拿來讀書。


安東尼指出,在組織內建立創新文化的要訣,在於習慣的養成。要成功打造創新文化,就必須多管齊下,透過一系列的觸發機制和環境,來改變團隊的日常習慣,使得創新就像吃飯和睡覺一樣自然。


安東尼和創見顧問公司(Innosight)合夥人潘蕭(Natalie Painchaud)、帕克(Andy Parker),以及新加坡星展銀行(DBS)數據與轉型長柯班(Paul Cobban),在「創新,習慣成自然」(Eat, Sleep, Innovate)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啟動組織創新能量的關鍵工具:BEAN,與打造專屬BEAN的四步驟架構。


BEAN這個工具,是由行為促使因子(Behavior Enablers)、人造物(Artifacts)與助推(Nudges),這三個事物的首位英文字母結合而成。其中,行為促使因子指的是,使行為改變的直接方法;助推是間接方法;人造物則是強化行為改變的實體或虛擬物件。


什麼是創新文化?


在開始討論BEAN之前,得先釐清幾件事,那就是創新和創新文化的定義,以及創新文化要培養的有利於創新的行為,又是什麼?


安東尼等人將創新定義為「某種不一樣的,而且能創造價值的事物」。也就是說,它不見得非得是某種破天荒的新科技,只要有差異性即可。此外,「能夠創造價值」這件事則把創新,與一般的創意發明切割開來。能夠獲利、改善績效,或帶來其他價值才算是創新。


另一方面,文化則是某個群體所做的事,以及行事的方法與原因。「某某文化」之所以會產生,就是因為人們認為「某某」極為重要,於是採取了讓他們能時時實現「某某」的行為。因此,創新文化是「一種有利於創新行為自然發生的文化」。也就是說,在這個文化當中,這些創新行為是習慣成自然的行為。


這些有助於創新的行為,在不同組織當中或許有些小差異,不過一般來說,以下五種行為最常見:有好奇心、對顧客著迷、能協同合作、善於面對不確定性,以及是被賦權的。


這些聽起來不難的行為,為什麼很難出現?這是因為每個人生來原是充滿想法的,但卻逐漸被社會的條條框框所限制。更別說進入公司之後,我們的創新動力還面對一個強大的敵人。一個成功組織的責任就是,將它當前的商業模式最佳化,於是其體系、常態等等,都是以維持當下的運作為主。這些構成了「陰影策略」(shadow strategy)這個強大敵對勢力,造成了組織的惰性(inertia),使得創新事物難以推動。


讓創新成為日常


要對抗惰性,打破常態,就必須要培養新的、有利於建立創新文化的行為,並使其成為習慣,這就必須靠BEAN。前面提過,BEAN所代表的是行為促使因子、人造物,以及助推這三個事物。這三個要素一同多方位施力,往往能更有效促成行為的改變。


行為促進因子(Behavior Enablers)是用直接的方式影響行為。透過這個做法,可以讓你了解應該遵循的新模式,並用直接而實際的方法幫你實踐這個新模式,像是某些慣例的儀式、教學指南、待辦清單都屬此類。比較具體的例子就是匿名戒酒會(Alcoholic Anonymous),用來治療酗酒習慣的十二步驟康復計畫。


相對於行為促使因子,助推(Nudges)是間接的方法,比如說,利用辦公室空間的動線設計,來促使成員多交流,或是用排行榜來刺激員工更努力。人造物(Artifacts)則可以是實體或數位虛擬的物件,例如獎狀、擺設的物品、圖片、故事等等,能與上述兩者一同強化目標行為。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15期

 

※本文會在3/18【EMBA雜誌線上讀書會】中,由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導讀分享,並帶領討論,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參加!>>點我看更多

 

相關文章 ARTICLES
打破偏見,改善流程 如何評選高潛力的創新計畫
哪個創新點子有好的商業潛力?哪個創新點子可能是啞彈?在評選創新計畫的前、中、後, ... ...
2022.07.28
READ
熱門話題 五百大企業的前世與今生
一九五五年,財星雜誌開始排出五百大企業,那一年的榜首是通用汽車公司,屬於製造實體 ... ...
美國管理協會大中華區總裁高維新 從C到A,陪客戶走過成長路
十幾年前,當美國老品牌的顧問公司,在中國市場用光了資本額,業務卻不見起色時,高維 ... ...
2017.02.20
READ
普羅品牌管顧公司商務拓展總監楊淑燕 翻新品牌形象,應該注意什麼?
公司成立四十五年了,想翻新品牌形象,改變品牌視覺和風格,希望跟上時代潮流,但也擔 ... ...
2022.03.31
READ
Z世代消費者大軍來襲 經典品牌如何抓住年輕世代
每一個經典品牌,都不想成為長輩品牌,都努力不被時代淘汰。Z世代年輕消費者要的究竟 ... ...
2024.09.30
READ
ING 執行長漢默斯 數位轉型,從顛覆自己開始
組織不採垂直分工,而成立小組與部落。漢默斯領導ING顛覆自我,大舉推動金融科技轉 ... ...
2017.05.30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