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快樂的,才是好目標
為什麼這麼多人,總是無法達成新年目標?原因就在於,一開始目標設定的方式就錯了。讓你有動機想要去做,又能讓你感到快樂的,才是好目標。
每當新的一年到來,許多人便會訂定新年新目標,但研究顯示,大多數人在新年過後的兩個月,就已經忘記自己的新年目標,只有少數人在年底時完成目標。
心理學家費雪巴哈(Ayelet Fishbach)指出,問題在於,一開始目標設定的方式就錯了,以致於缺乏動力,又或是,你的不同目標之間有所衝突,最後一個 目標也沒達成。
從動機科學誕生的數十年來,許多人都將它用於影響他人:從師長用以促使孩子奮發向上;領導人用以激勵團隊勇往直前;醫療人員用以督促病患遵從醫囑;政府單位用以讓人民配合政策。但「你」呢?如何將動機科學運用在自我激勵,使自己朝目標前進?
了解自己的動機,依此進行目標設定,不僅能讓你更順利、更輕鬆地達成目標,同時還有助於你做對的事,實現自己的核心價值和人生意義。
不要讓目標變成苦差事
在動機科學領域獲獎無數的專家費雪巴哈,在最近出版的「動機科學讓你使命必達」(Get It Done)一書中指出,要產生做某件事的動機,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有一個好的目標。若沒有目標,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甚至做出互相衝突的選擇(比如加入健身房會員的同時,也訂購了大量的垃圾食物)。目標的存在應像是一股引力,能導引你的行為。
但這股引力有多大,還要看你怎麼進行目標設定。其中的一個要件,就是不能讓目標像是件苦差事,而應該是某種會讓你熱切渴望的志向。要做到這點,在架構目標時就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1. 將該目標架構為,想實際達到的終極目的本身,而非達到該目的的手段。
舉例來說,如果「找到工作」是你的終極目的,那麼「應徵工作」就是手段。以前者為目標會讓你感到興奮,因為這是你期盼的結果;後者則像是苦差事,光想就累。
這是因為,一般來說,人們都想把資源投注在終極目的上,而不是在手段上。像是買禮物寄給朋友,與其多付運費,你寧可買高昂一點的禮物,換取滿額免運。因為送禮是目的,運費只是手段,而我們往往不願意為這手段付出太多代價。
2. 目標設定不可太特定或具體,應適當地抽象。
舉例來說,若希望找到更喜歡的工作,我們應該將目標描述成「探索職涯新機會」,而非「瀏覽徵人啟事,並投遞履歷」。
這是因為後者很具體,強調找新工作必須採取的行動,也就是其手段;前者則是抽象的,反映了你想達到的目的本身。用前者來形容目標,除了避免讓目標顯得像是個苦差事之外,它也傳達做這件事所蘊含的意義。而這個意義,會使你更有動力。
要注意的是,目標設定的太抽象,會變得模糊不清,無法讓人看到邁向目的地的途徑。所以適當的抽象程度,應該要讓人可以立即從該目標,聯想到應該採取的行動。
舉例來說,「變得快樂」這個目標設定的就過於抽象,但若設定為「改善我的心理健康狀態」,你腦中可能就會浮現一些可以做的事,像是接受心理諮詢。
3. 目標不該描繪你想避免的狀態,而該是你想趨近的狀態。
同樣是想讓自己更健康,與其要求自己:「不要再想鹹酥雞了。」你更應該將目標設定為:「吃得更健康。」避免型的目標是一個苦差事,當你越想壓抑某個念頭,往往就越難擺脫它。
但並非所有避免型的目標,也就是「反目標」(anti-goal)都是不好的。雖然它能激起的動力較低,但對某些人還是很有效。比如說,某些人的行為抑制系統(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較強,也就是比較害怕犯錯,被批評時會格外受傷,這種類型的人就適合反目標。對他們來說,「不要輸」比起「要贏」更能激勵他們。
相對的,想要什麼就會全力以赴,較不怕犯錯或被責罵的類型,行為趨近系統(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較強,反目標就不太能激勵他們。
除此之外,也有某些情況比較適合避免型目標,例如,當主要目的是防止受傷或逃離危險時。像是塗防曬乳,主要是為了防止曬傷(避免型目標),而非獲得健康的皮膚(趨近型目標)。
一個能協助你分辨,應該採避免或趨近策略的方法,就是把目標分成「應該型」跟「理想型」。前者指的是你應該做的事情,比如戴上安全帽、鎖好門窗;追求這類目標時,應採取避免損失的態度,比較能激起動力。
理想型目標則是不一定非得做,但你期許自己去做的事;也就是不做沒有損失,但做了有好處,像是加入合唱團。此時,就應該將這個目標描述成某種你想趨近的狀態。
費雪巴哈表示,若能依照自身特質與當下的狀況,為自己量身訂做目標,是最好的。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趨近型目標較能刺激動力,因此建議把趨近型當預設模式,再視情況調整。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