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改變,變簡單
某些原因,我想買一台新的空氣清淨機。家裡的另一半非常反對,寧可把原來的清淨機清理乾淨再用。我忍耐幾天,眼見空氣品質沒有改善,走進店裡打算直接買一台。
後來發現,現貨不適合小房間,我於是抄了小一點的型號line給另一半,請他在網路上購買。隔天,我爽快俐落地就收到了一台嶄新的空氣清淨機。
看了本期大師專訪文章,我這才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質不是空氣清淨機,而是心理摩擦力的問題。
專訪西北大學商學院教授尚塔爾(David Schonthal)時,他指出,公司在推出新產品,或是在內部推動新政策時,常常想把產品做到更完美或讓行銷更用力,但有時問題是出在方程式的另一端:顧客或使用者的心理摩擦力。
因為四種心理因素: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人們對於新東西會有抗拒。以這個例子,很顯然我面臨的就是惰性的摩擦力。人們在做一件事情前,認知到必須花一些有形或無形的力氣,因而直覺地抗拒。面對這種摩擦力,解方就是,讓事情變得輕鬆,甚至一鍵之遙,改變就會水到渠成。
模糊不清也會讓人覺得需要花力氣。所以當你告訴員工,今年是「創新元年」或「ESG年」,員工心裡往往浮現疑惑:「所以我是應該星期二創新,還是星期三?」「我做什麼事情才算ESG?」當他有清楚的路線圖,比較能夠擁抱公司高舉的各種理想(三二頁)。
很多人工作一段時間,就被格式化成組織的某一種動物。那種慣性和僵化,往往超過自己的想像。難怪創業家木下勝壽說:「就像雛鳥會將第一眼看見的生物視為至親,這種認知一生都不會改變,許多員工在進入公司時一開始認定的工作內容,也很難改變。」(一一六頁)
因此,領導人或人資必須在新人加入公司初期就設想,我們希望員工擁抱的工作模式是什麼?公司必須設法讓團隊習慣變動,領導人必須刻意採取局外人觀點。練習不安逸,不自滿,才有可能帶來長治久安(五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