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數位時代的紙業巨人
面對數位化、環保意識抬頭等挑戰,公司的傳統核心事業不斷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下,貝松寧如何推動一系列變革,領導這家走過數世紀的紙業巨人,持續創造成長?
「危機,就是轉機」,芬歐匯川公司(UPM-Kymmene,以下簡稱UPM)對於這個道理,有著深刻的體會。這家前身為手工製紙的企業,走過好幾個世紀,沒有因為數位科技與環保意識而消失,反而與綠色資源當起好朋友,以全新面貌在今天的時代重生。
UPM是芬蘭的大型跨國林業與造紙工業集團,公司具有悠久歷史,其前身可追溯至十五世紀開始的手工製紙,以及十九世紀七○年代開始營運的機械製漿廠、紙廠、鋸木廠。
穩健走過數個世紀的紙業巨人,進入千禧年後,眼前看到的卻是充滿未知的環境,以及一個持續衰退的市場。數位化、環保意識抬頭、經濟不景氣,讓許多企業刪減傳統印刷的行銷預算,這些原因導致紙張需求大量縮減。雪上加霜的是,相對於逐日衰減的需求,紙業的產能卻是過剩。
面對環境景氣的劇烈變動,以及全新的時代,UPM跌跌撞撞卻毫不畏懼。不同於僅採取保守挽救策略的某些同業,這位巨人雷厲風行地展開一系列變身行動。除了縮減成本、提升效率之外,UPM積極多角化經營,投入成長中的市場區隔,並且將組織重整為六大事業板塊。這些板塊的核心是該公司原創的生物森林(Biofore)概念。該字結合生物(bio)與森林(forest),意指將生物與森林工業結合,創造出更具永續性的綠色資源。
規模越大的變革,遇上的阻力越大。UPM的變革轉型中,功不可沒的,除了對的決策,還有一位能在負面聲浪中,仍大膽開拓新路線的領航者,該公司的全球總裁兼執行長貝松寧(Jussi Pesonen)。
今天,UPM已從傳統的製紙業者,成功轉變成涵蓋多元業務的生物森林工業集團,快速成長的業務區塊平衡了萎縮的紙業市場。目前集團在全球有約一萬九千名員工,總銷售額破一百億歐元。公司透過資源的更有效利用,以及組織整體的積極創新,達到提高利潤、提升競爭力,以及降低環境影響的目的。
結合危險與機會
二○一五年,在一場大學的演講中,貝松寧用濃濃芬蘭腔的英文解說,「危機」一詞如何結合了危險與機會這兩個概念。而過去十多年來,他帶領UPM面對困境,成功闖出新的一片天,抱持的正是危險與機會實則一體兩面的哲理。
「最傑出的公司能夠應變,並能將變化轉為本身的競爭優勢。傳統上來說,危機只被視為負面的事物。但世界的變化對我們來說是個機會。在每個危機的背後,都存在著機會。」這是他在參加一場商業活動時的分享。
今年五十八歲的貝松寧,二○○四年一月接下UPM總裁兼執行長一職,並於二○○七年三月成為董事會成員。他畢業於奧盧大學(University of Oulu),一九八七年就加入UPM。最初,他從生產製造工程師做起,之後曾任UPM新聞紙產品集團副董事長、紙業部門營運長,以及前任總裁兼執行長的副手。
一場勢在必行的變革
上任之時,他便知道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變革,必須逐步降低UPM紙業的比重,並且將重心放至成長中的區隔。一些認為公司製紙事業仍十分強勁的主管,都覺得他只是說說而已。在某場高階主管會議後,貝松寧所得到的意見回饋,不乏「他是在說笑吧」或「了無新意」的評語。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3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