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袋洗創辦人張榮耀
勇敢革自己的命
EMBA雜誌359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一九九○年,張榮耀創立榮昌,成為中國大陸家喻戶曉的洗衣連鎖品牌,四年前,他卻拋棄居於領導地位的連鎖經營模式,創立e袋洗,用創新的商業模式,顛覆了整個產業,也為公司開啟了無限的成長機會。
這個案例的精彩,放到全世界,都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張榮耀在一九九○年創立榮昌,成為家喻戶曉的洗衣連鎖品牌,共有近千個據點。四十五歲這一年,他卻革了自己的命。二○一三年,他拋棄這個居於領導地位的連鎖經營模式,創立e袋洗。
新的商業模式是,顧客透過網路下單洗衣,按袋收費,每袋九十九元人民幣,而且專人到府取送。這個創新模式顛覆了整個產業,也為公司開啟了無限的成長機會。
張榮耀的危機感是有原因的。他在創業十年左右,原本打算引進外資,對方看了公司,卻指出幾個問題:他的企業重資產、現金流不集中、勞動力成本上漲、遠離用戶等。也就是說,他沒有掌握顧客和現金流,開加盟店不過只是賣設備給乾洗店,做的不是品牌,而是賣設備的一次性生意。
這個時候,網路時代翩然來臨。二○○○年,他和新浪合作,提供網上洗衣,直接向顧客收單。這個經驗讓張榮耀意識到,他必須直接面對消費者。
二○一三年創立e袋洗後,二○一五年,他進一步推出「小e管家」品牌,針對家庭推出小e管洗(洗衣)、小e管修(修繕)、小e管飯(做飯)等日常生活服務,成為一個鄰里互助的平台。
看中它的共享經濟和平台精神,e袋洗創立以來,獲得騰訊、百度等公司一.二億美元投資。今天,它的估值達十億美元,並成為哈佛商學院等數家國際商學院的企業個案。張榮耀也被新浪財經選為二○一五年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
張榮耀不久前接受EMBA雜誌專訪,分享他的創新歷程和心得:
Q 很多年輕人網路創業時沒有包袱,但你已經有實體事業,規模也非常大,卻還是進行這麼大的顛覆與革命,你的危機感為什麼這麼強烈?
A 我覺得今天的年輕人趕上了網路的好時代,但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具備網路這種開放、透明的基因。我雖然並不是出生在網路時代,但我的基因卻是這樣的。
我在九○年創業的時候,就有很多夢想和追求,但在傳統的時代很難,因為你可能受制於資源等等限制。但在今天,網路助你馳騁,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有多大的能耐就去做。我希望我的商業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
Q 在做這個創新事業的過程中,和你原本的事業最大的不同是什麼?你做了什麼調整?
A 首先,我們大膽地用許多年輕人。我們公司的CEO陸文勇是從百度過來的,他是一九八七年生的小夥子。他二十七歲就當CEO,現在已經做了兩年。我們的團隊基本上都是八五後(一九八五年後出生)的年輕人。
另外,做共享經濟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第一,要有用戶至上的價值觀,要開放、透明、平等、自由;第二,在這樣的價值觀之下,網路產品的特徵有三個,第一是便宜或者免費;第二是方便或者便捷;第三要好玩、有趣、有參與感。
第三個不一樣的地方是,我覺得有網路背景的公司,盡量不要找傳統股東。要找網路的股東,就要像我們的股東是騰訊、百度這樣。這麼一來,我們開股東會議、董事會議的時候,溝通成本基本上是零。這使得我們更如魚得水,甚至他們比我們更開放,嫌我們夢想不夠大。
之前,我曾拒絕一個六千萬人民幣的投資,那就是一個傳統投資人。我們一個在海裡,一個在岸上,完全不是一碼事。傳統企業想的是財務報表,是利益;網路公司想的是用戶數、頻次和黏性。網路是為用戶服務,為老百姓服務,不是為有錢人、利益集團,或者股東服務的。
網路時代的二○/八○法則
傳統的二○/八○法則是什麼?八○%的利潤來自二○%的用戶,所以我們去抓二○%的客戶。網路二○/八○法則是用戶比利潤重要,也就是我要為八○%的用戶服務,而不是為二○%能創造高利潤的用戶服務。
比如說,一個人洗衣服花了一萬塊錢;另外一群人洗衣服花一塊錢,但他們一共有一萬人。傳統上,我會想去服務一個花一萬元的人,因為你希望能從他這裡賺更多錢。但是在網路上,光一個人沒有用,我需要的是一萬個花一塊錢的人。在網路上,你不太可能找到客單價很高,用戶數量很多,頻次還很高的生意。
作為一家網路公司,不要馬上就想追求利潤,不要馬上就想找到肯花一萬元洗衣服的人。就好比金礦,如果現在只剩最後一口金礦,那你要絞盡腦汁著墨應該怎麼挖掘。但現在是,你在挖的同時,後面蹦蹦蹦還有很多不同的金礦產生,你要趕緊先把蹦出來的金礦產權確認下來。確認完你再回來挖掘,都還來得及。
所以順勢而為,風口來了,網路時代的機會來了要先抓住。我現在特別讚賞工匠精神,但是三年前不是這樣,為什麼?因為我要抓住這個風口。
Q 為什麼在網路時代強調工匠精神?
A 工匠精神太重要了,因為所有的事情還是要回歸商業和服務的本質,把原來的事情做好。現在還搞網路已經沒有用了,金礦產權都已經確定完了。不是說完全沒有機會,網路的風口最多就剩半年了。做網路的前三家基本上都已經訂完,投資人都投資兩億、十億美金下去了,你再去做,就很難了。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359期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359期
相關文章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