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世代,企業應該優先做什麼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也讓許多企業了解,能夠撼動公司的突發事件,在未來將會變得越來越頻繁。
策略專家奎阮惠(Quy Nguyen Huy)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智庫網(INSEAD Knowledge)上指出,今天,比起追求短期獲利,企業更應優先加強因應危機的能力。他建議企業做好以下四件事,才能在充滿變數的環境中生存:
1.永續經營優先於短期獲利。獲利良好的企業如果缺少應變能力,也很可能在危機中倒下。因此,在充滿變動的時代,企業選擇合作夥伴不應該優先考量獲利,而是要策略性地區分,哪些是長期合作夥伴、哪些可以在危機來臨時,提供即時的協助。
擁有多元的合作夥伴,讓企業在緊急狀況發生時,能更彈性地改變生產策略。宜家家居(Ikea)就是一個好例子,公司的供應商遍及世界各地,且多為中型企業。透過長期合作,對方建立良好的忠誠度,還能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2. 量化環境威脅對公司的影響。雖然大家都了解大環境的改變,像是難民潮、氣候變遷、區域衝突等,會對公司的營運造成威脅,但是對企業來說,這些大家認為機率較低的事件,通常不會被列入優先討論的議題。
事實上,企業應該投入較多的時間與資源,思考這樣的危機來臨時,如何有系統地處理環境的威脅。這些情境演練的目的,不是要準確預測未來的危機,而是要提升企業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
3. 提升組織免疫力。科技能夠預測潛在的威脅,但是科技終究只是輔助,企業永續經營所依賴的,還是領導人是否有正視問題的勇氣,以及解決問題的意願。就像人體的免疫系統,如果企業的各個層級能夠及時回報,並解除潛在的危機,就能讓組織維持良好的運作。
諾基亞公司(Nokia)就曾因為領導階層漠視問題,而面臨經營危機。公司原本可以憑藉豐富的資源,發展智慧型手機,與蘋果的iPhone抗衡,但由於企業文化支持權威式領導,管理階層不願意改變、團隊也不願意主動回報問題,導致整體營運下滑。
這次新冠疫情的失控,也可歸咎於類似的政治因素,中共政權的高壓控管,導致地方官員為了避免麻煩,而隱匿了疫情。
4. 組織的運作必須結合政府政策。世界地球村的概念正在退燒,本土優先的經濟政策將成為未來的趨勢。近幾年來,英國退出歐盟、川普實施「美國優先」政策,現在更因為疫情的影響,國際間的交流幾近停止。
可預見的是,各國政府未來勢必會將與公共衛生相關的供應鏈留在當地,對跨國併購、合作等限制,也會更加嚴格。
然而,這也代表本國的企業會受到政府的支持與保護。如果公司願意配合政府政策,爭取政府資源,能幫助企業成長,也能為提供本國人口就業機會。
未來,企業最大的敵人不再是競爭對手,而是隨時變動的大環境。因此,如何與不同組織合作、攜手度過危機,將是企業優先思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