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方法,消除決策焦慮
遇到重大的決策,像選學校、挑工作、買房子時,資料蒐集又分析,幾個月過去了,還是無法做出決策。如果你也常在做決策時打結,不妨運用三個方法消除決策焦慮。
你也是這種人嗎?在餐廳盯著菜單十五分鐘,還是不知道該點什麼;週末想看電影,網頁反覆滑來滑去,還是一部電影都沒挑到。若是遇到更重大的決策,像是選學校、挑工作、買房子時,資料蒐集再蒐集、分析再分析,幾個月過去了,還是遲遲無法決定。
如果你也經常在做決策時打結,希望可以更有自信、更果決,不妨參考「高勝算決策」(Thinking in Bets)一書作者杜克(Annie Duke),所提出的三項簡單策略:
1.「快樂測試」決策法。
你還記得你上一週的午餐很美味,或難以下嚥嗎?就算你記得,那一餐對你那一週所感受到的幸福快樂,可能沒有什麼影響。
食物、衣服、娛樂都是低影響力的選擇類型,「快樂」是評估決策影響力很好的一項指標。當你發現某項決策的長期潛在得失,微不足道時,就可以要自己加速決策。在低影響力決策多節省一點時間,就能在高影響力的決策上多花一點時間,做出真正攸關長遠幸福的決策。
2. 「唯一選項測試」決策法。
安排渡假行程時,要在巴黎和魚罐頭工廠之間做選擇很容易,但若是在巴黎和羅馬之間做選擇,甚至還可以選馬爾地夫,你很可能會舉棋不定。這就是選擇的一個弔詭之處:好選擇越多,抉擇越焦慮。
此時,「唯一選項測試」可以解決這個困境。對於任何你正在考慮的選項,自問:「如果這是我唯一的選項,它會讓我開心嗎?」像是,如果這是我唯一可以去渡假的地點;如果這是我唯一可以買的房子;如果這是唯一錄取我的公司。
如果只能選巴黎,你會覺得開心,如果只能選羅馬,你也會開心,這就表示,你只需要丟銅板決定去哪裡就好,何必花時間煩惱?
3. 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由於人類的心智運作方式使然,我們通常會不自覺地把任何決定,視為永遠不變的定案,面臨高影響力的決策時尤其如此。例如,人在選校時之所以會苦惱,有一部分是認定,這一選就是四年。
但是,一個妥善的決策過程,應該包括這個問題:「如果我選擇A,事後放棄的代價是什麼?」放棄的代價越低,你做決策的速度應該越快,因為如果此路不通,你還是可以回原點,重新選擇。因此,考慮約會對象的時間,會比考慮結婚對象短;租屋決策會比買房決策快。
堅持不懈雖然是一項珍貴的特質,不過有時候,在決定時就先想過放棄的代價,能夠加速決策。
事情不論大小,人們都不希望因患得患失而陷入「決策癱瘓」。運用這三個方法,讓你更能區分輕重緩急,不再為沒有效益的猶豫消耗心力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