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決策前,先來場自我對話
該不該接受新工作的邀請?該不該結束一段關係?面對難以下定決心的關鍵決策,該如何進行一場誠實的自我對話,幫助自己做出無悔決定?
我該轉換跑道嗎?我該結束一段關係嗎?在人生不同階段中,你可能經常會在心中浮現這樣的問句。事實上,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無數的開始與結束。
暢銷書作者弗莉曼(Emily P. Freeman)指出,如果把人生想成一棟房子,而我們所處的每個「當下」都是一個房間,無論是一份工作或一段感情,一個社群或一個生命階段。我們的一生中,會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房間之間穿梭。
結束經常讓人感到恐懼,但許多人都忽略了,結束也代表著新的開始。在時間與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離開錯誤的房間,有助於我們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幫助自己成長。
那麼該如何知道,某個房間已經不適合你,你應該前往下一個房間呢?弗莉曼指出,關鍵在於透過與自己的困難對話,分析當下房間狀態,做出選擇。
她在新作「走過人生的每個房間」(How to Walk into a Room)一書中表示,審視自己當下的狀況,並釐清核心價值觀,才能做出無悔的決定。以下是其中兩個自我對話的方法:
1.指認呼喚
清楚當下的狀態
要決定是否離開一個房間時,我們應先弄清楚房間當下的狀態。此時你可以運用的方法是「指認呼喚」(Point and Call)。
這個詞原意是鐵路人員在進行各個程序時,以眼睛看著物件,手指指著該物件,同時以口頭確認。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如同弗莉曼的母親以前每次出門前,為了確認瓦斯爐跟其他家電開關已關上,都會指著開關對自己說:「關了,關了,關了。」
透過指認呼喚可以讓自己集中精神,以避免疏失。對人生的房間進行指認呼喚,能幫助你逐一審視該房內的東西,讓原本沒意識到的事情浮出水面,藉此釐清現況,有利於決定去留。
你可以先自問以下三個問題,找出要從哪個房間著手:
■我的人生現在有哪些主要房間?
這裡的房間可以是實體的,譬如職場或住家,但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一段感情或一份工作,或甚至是宗教信仰與政治取向。
■你在這些房間的體驗大致如何?
對你的房間進行評估。想想,在這房間當中,有哪幾間是你最為熟悉的,即使閉著眼睛也能自由走動的,又有哪些是剛開闢的新房間,你還很陌生?你又最受哪幾個房間吸引?待在哪幾個房間讓你感到最接近真我?
■是不是有哪個房間你正在考慮改變,但卻不確定要做出什麼改變?
透過上一個問題,你會注意到某個房間有些不太對勁,例如存在著什麼讓你不舒服,感到猶疑不安的地方。它,就是你要針對的房間。
挑出值得你思考的房間後,接下來就是進一步透過下列十個棘手的問題,來探索該房間,回答這些問題應該盡量誠實:
1.是我選擇了這個房間,還是這個房間選擇了我?
回想當時是什麼因素促成了該選擇,那些因素是否還存在,還是如今事態有變。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是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嗎?
2.在這個房間內,有什麼人、事、物,是我正在迴避的嗎?
比如有什麼你不敢坦然面對,或甚至要為之找藉口的地方,或者是存在著什麼迫使你不得不讓步的事情。這樣情況又多常發生呢?
3.這個房間有什麼美好的地方?
想想它有什麼優點是讓你喜歡的,或是離開會捨不得的,畢竟即使是讓你心生去意的房間,也不盡然只有缺點,否則你早就離開了。例如,公司的壓力讓人受不了,但同事間氣氛很好。
4.房間哪裡有「警示旗」?
這指的是,讓你覺得「這裡有點不對勁,值得注意一下」的問題位置,比如讓你感到害怕、遲疑,或擔憂之類。
不過不要看到警示旗就立刻奪門而出,因為它不一定是代表危險的紅旗。弗莉曼的建議是,先假設每個警示旗都是黃旗,也就是代表該問題值得你用心探究,之後再判斷它是否會變成紅旗,再做出決定。
5.這房間少了誰或什麼東西嗎?
在一對一的房間,是否對方因為兩人之間的關係而決定離去。而其離去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