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市長的素人領導學
橋下徹以素人之姿從政,最終成為大阪市長,領導三萬多名公務員挑戰許多不可能。他如何以一個新鮮人的身份,成功推動一系列變革?他有哪些領導做法,值得企業參考?
在日本,如果說到大阪地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橋下徹這個名字一定會被提起。二○○八年,三十八歲的橋下徹以素人之姿從政,成為最年輕的大阪府知事,管理一萬多人的行政組織。三年後,他當選大阪市長,成為三萬八千多名市府官員的領導人。
從律師身分到管理政府行政組織,再到成為市長帶領市府官員,服務市民,橋下徹以一個新鮮人的身份,為公部門和政壇帶來了許多新做法,也推動了一些變革。
「我從未做過中階主管,就直接成為幾萬人的領導人,但無論管理四、五個人,還是管理上萬人,我相信領導的概念都是一樣的。」橋下徹在最近出版的新書「執行力」(実行力)中,分享他推動變革的經驗,以及在領導上的思考。
將反對派放在身邊
橋下徹在參選大阪市長時,提出了大阪都構想政見。顧名思義,大阪都即意味著要解散大阪府廳,以及大阪市政府,打照一個更適合大阪的新政府。這個政見讓擔心大阪市政府解體的公務人員,展開了一系列想讓橋下徹敗選的行動,以保住職位。當時,不管是自民黨還是日本共產黨,都加入了反「維新會」(橋下徹所屬黨派)的陣營,並認為自己勝券在握。然而最後,讓大家都跌破眼鏡,橋下徹勝出。
橋下徹知道自己會面臨眾多職員的反對。他認為,這時能否領導整個組織的一大重點就是,是否能選出一個能統率敵對陣營的人。在經過一番調查後,他決定請大力反對大阪都構想,甚至擔任該陣營發言人的村上龍一來擔任副市長。
他的這一個決定讓同黨的市議員感到相當驚訝,認為他怎麼會選一個反對派,而且跟維新會處不好的人來擔任要職。他們擔心,若村上龍一擔任副市長,也一邊大力反對大阪都構想,組織便會無法運作。因此,橋下徹對村上龍一說道:「你不打從心底贊成大阪都構想沒關係。我知道你有很多反對意見,這些都可以盡量跟我說,但是最後請你遵守已經決定的事情。」
村上龍一表示,自己想都沒想過會被找來當副市長,他將繼續抱持反對的看法,並提出意見,但最終也會遵守橋下徹最後決定的事。
橋下徹提出的市政改革計畫,很多內容否定了市政府過去的努力,或是改變了整個施政方向,大多數市府職員都不太能贊同。這時,他採取的方式就是徹底聽取反對意見,並進行全盤討論,最後再做出決定。他指出,聽取反對意見後再做決定,能夠緩和反對者的不滿,且適度的修正,也能讓之後的運作更加順利。此外,若身為反對派先鋒及反對組織發言人的村上龍一,都說出「我知道了」,其他的職員也不好再說什麼,因而能創造「村上先生都同意了,就這樣吧!」的氛圍。
找出問題,不插手小事
橋下徹指出,領導人一上任時最先要考慮的事,就是分清楚「現場的工作」,以及「領導人工作」的差別,專心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現場能解決的事就直接交給團隊處理。
市府與一般民間企業的差別在於,企業領導人與部屬為命運共同體,因此,上位者有保護部屬的責任;而對市府來說,選舉出身的政治家為人民代表,必須為一般民眾發聲,因此不時會與市府內部有不同意見。此外,民間企業的領導人一發號司令,大多數員工都會依照公司要求做事,但在市府中,領導人的想法跟職員的邏輯常常有出入,職員也不會因為是上級所說的,就一定做好。例如,橋下徹推出新的市政方針時,職員總會以「法律限制不能這樣做」、「沒有錢」,或「可能會被居民告」等說詞來反對改革。
雖然許多人都說,上位者必須由下往上聽取現場意見,但橋下徹卻持相反意見。他認為,最高領導人沒有必要協調現場的聲音,而是讓中階主管來處理即可。原因在於,最上位者肩負提供大方向指示,以及帶領整個組織的使命。此外,他也不贊成領導人插手管現場工作的細節。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3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