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讓工廠變聰明
智慧製造並不是日立設定好的未來目標,而是公司在思考未來可以走多遠,要用什麼能力走到那裡時,自然發展出來的樣態。
清爽明亮的工廠裡,作業人員坐在無人搬運車上,車子自動行駛過一站又一站的工作區,繞完一圈後,作業人員也完成了他的工作。在這裡,你會感受到兩條流動中的「線」,第一條是實體的物料,每一個物料都以一定的節奏前往下一個製程,每一次的作業品質與時間都是固定的。
第二條正在流動的線則是資訊情報。工廠的運作是可以預見的,作業人員收到資訊,知道物料什麼時候抵達。系統快速回報問題,讓作業人員確切掌握工廠的運作,也可以預見之後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這是日本日立某一家工廠裡的景象。過去,這家工廠的工作人員人數為兩千人,轉型為智慧工廠之後,現在已降低至兩百多人。此外,工廠將節省下來的人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像是創新,或是不斷進行改善。
日立先端科技為全球半導體設備大廠,也提供客戶科學、醫療、信息與通信技術等解決方案。近幾年來,面對工業四‧○趨勢的機會與挑戰,公司大力投入推動智慧工廠,同時積極改變,從一家設備供應商,轉型成為一家提供解決方案的整合商。
「以前我們比較想了解怎麼把機器做好,現在則是要思考我們要做的是什麼樣的機器。」日立先端科技執行役常務田嶋浩指出,過去公司是把設備努力做好,然後販售給客戶,現在則是要知道客戶怎麼用,必須要主動去了解與觀察客戶。
舉例來說,公司運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與感應器,了解客戶的動作與狀況,收集資料之後診斷,提供客戶完整的解決方案。田嶋浩認為,只有持續了解客戶的問題,公司才能跟客戶緊密的連結,也才能了解在未來客戶還會需要哪些服務。
田嶋浩最近應中國生產力中心之邀,來台分享日立先端科技在智慧製造解決方案方面的經驗。他說:「找東西賣給客戶,或做設備賣給客戶,只是在解決他的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背後其實有一連串的問題等著被解決。」
過去,當客戶需要材料或設備時,公司會幫助客戶尋找或製作,然而,這些都是在滿足QCD(品質、成本、交期)的部分。公司現在改變了做法,開始思考什麼是客戶真正煩惱的事。例如思考,怎麼做可以真正解決客戶的困難?客戶用設備時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用了設備後,能為客戶創造哪些利益?
事實上,智慧製造並不是日立早早設定好的未來目標,而是公司在思考未來可以走多遠,要用什麼能力走到那裡時,自然發展出來的樣態。而改善正是智慧工廠裡很重要的精神,儘管製程和作業相當穩定,透過物聯網與感應器的數據分析,作業人員可以從中找出明天要做的改善。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