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在迷霧中開車
過去的策略規劃像下棋,今天則像在迷霧中開車。過去企業必須追求敏捷,今天的企業則必須更強調靭性。
「以前的策略規劃是下棋,現在則是在迷霧中開車。」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教授柏金紹(Julian Birkinshaw)一語道破今天企業面臨的挑戰。
他指出,過去,企業可以有五年規畫,一步一步思考未來,但今天的環境快速變動,充滿不確定,「我們能做的是找出一個方向,我們大概要去哪裡?然後非常聰明地詮釋機會和威脅的信號。」他表示,企業領導人必須思考未來的各種可能情境,建立能力,為這些不同情況做好準備。
倫敦商學院是全球頂尖的商學院之一,柏金紹曾任倫敦商學院副院長,目前擔任該學院高階主管課程總監。他專長於策略與創新,著有「快轉」(Fast Forward)、「成為更好的主管」(Becoming a Better Boss)等書。柏金紹曾和管理大師漢默爾(Gary Hamel)共同創辦「管理創新實驗室」(Management Innovation Lab , MLab) ,他輔導授課的企業包括拜耳(Bayer)、IBM、聯合利華(Unilever)等全球大型企業。
針對全球疫情對企業的影響,柏金紹指出,今天,企業的韌性(resilience),比敏捷(agility)更重要。「當你面對像新冠肺炎這樣的衝擊時,有時超級敏捷的公司,實際上就是瀕臨死亡的公司,因為它們是如此的小,資產如此微薄,很容易陷入困境。」他說。因此企業必須在高效、精實,以及傳統的韌性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就像過去人類的祖先,能夠存活下來的人,往往是那些敏捷,但體重較重的人,因為他們即使沒有食物,仍能生存好幾個月。
柏金紹在十二月初應邀擔任訓練發展協會二○二○年亞太年會(ATD 2020 Asia Pacific Conference)的主題演講者。他最近在倫敦接受本刊越洋專訪,談企業在這個時代應該如何思考策略,並且發展公司最重要的能力。以下是專訪摘要:
■你提到,相較於敏捷,現在大家更需要韌性,怎麼說?
□如果我們是在一年前談話,敏捷就會是一個熱門話題。敏捷就是一種可以快速、輕鬆地從一個機會,移轉到另一個機會的能力。我們認為,新創公司具有高度的敏捷性,因此希望大公司變得更敏捷。
但是這樣做的一個小問題是,敏捷有時會使我們有些脆弱。敏捷代表我們非常精實,沒有大量資產可以依賴。因此,當你面對像新冠肺炎這樣的衝擊時,有時超級敏捷的公司,實際上就是瀕臨死亡的公司,因為它們是如此的小,資產如此微薄,很容易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韌性就是抵禦衝擊和維持運作的能力。韌性具有兩個不同的部分。它具有某種敏捷性,有改變的能力,但它也具有吸收衝擊的能力。一家擁有非常強大資產負債表,以及擁有大量資金的大型公司,將能夠承受衝擊。
就像我們的祖先一樣,一萬年前或十萬年前,誰是在暴風雨中能夠倖存的人?是那些擅長外出找食物的人。他們是敏捷的人,但也是體重較重的人,因為他們即使沒有食物,仍能生存好幾個月。公司也是如此。
保有緩衝空間
台灣目前在新冠疫情中的狀況非常好,但是我們必須考慮下一次可能的衝擊、下一次的疫情、下一次的地震,衝擊會一直發生。因此,我對公司的建議是,你應該非常仔細地考慮你的重要資產。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承受衝擊?我們的供應鏈是否足夠強大,能夠承受衝擊?
我們曾經有這樣一種理論,供應鏈應該精實、緊密、高效,而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方式。我認為供應鏈應該包含一點冗餘(redundancy),應該要有不只一個關鍵零組件供應商。它應該有一些緩衝地帶和鬆弛區。
因此,我認為,我們需要從超精實、超高效的模式,轉變成在超高效與傳統韌性之間的某種平衡。這中間一定有個地帶,是一個更好的狀態。
舉例來說,你可以讓員工受良好的訓練,學會不只做一件事。在困難的時期,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而在更有餘裕的時候,他們可以更有創意,把時間花在更有探索性的事情上。
■你說,以前的策略規劃是像下棋,現在是像在迷霧中開車。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在迷霧中開車?
□我們不能再精確地制定五年計畫了,我們能做的是找出一個方向,我們大概要去哪裡?然後,非常聰明地詮釋機會和威脅的信號。我們必須建立情境,大致了解未來的情景,而且謹慎思考,為這些不同情況做好準備。
其中一種方法是運用選擇思維(option thinking),我們可以對很多不同的可能性下小賭注,投資在一些能力上。這些能力是無論世界如何運作,都會非常有幫助的能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約四年前,倫敦商學院投資發展線上功能、線上教學的能力,我也是做這個決定的其中一員。我們這樣做,是因為看到數位化正在發生。當時,我們沒有想到全球疫情,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這是一個明智的舉動,因為它使我們能夠線上授課,這在疫情中成為非常有價值的能力。這就是多一個選項,即使我們不知道世界會如何運轉,但是我們知道,不管發生什麼,它都會有用。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13期
本文會在1/14【EMBA雜誌線上讀書會】中,由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導讀分享,並帶領討論,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參加>>點我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