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從設立界線開始
因為壓力太大而胃食道逆流;因為焦慮而輾轉難眠;因為情緒而對家人亂發脾氣……,在繁忙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出現過這些狀況?許多研究指出,情緒對於身體健康有重大的影響,情緒不佳會連帶讓身體出問題。
因此,近年來自我照顧(self-care)這個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自我照顧是指,有意識地採取一系列行動,以提升自己的身體、心理和情感健康。
心理治療師亞奇波德(Jessmina Archbold)指出,這不只是狹義的對自己好,像是花錢購物、洗泡泡浴這類花錢買痛快的「寵愛自己」行為。更深層次的自我照顧方式,其實是學會設立界線。
為什麼說設立界線是一種自我照顧的行為呢?首先,設立界線等同是要你學會量力而為。比如說,如果你不能衡量自己的能耐,訂下止損點,就會任憑自己陷在惡劣的人際關係或情境中,直到筋疲力盡。
設立界線也是為我們加強護欄,明確限定他人或某事能夠介入你生命的程度。你的界線怎麼設,會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對待你,還有他們如果越界了會發生什麼事。舉例來說,如果上下班之間有清楚的界線,同事就會尊重你的私人時間,你也才能真正休息。
界線也是用來釐清責任歸屬。一旦你清楚哪些責任屬於自己,哪些又屬於他人,就不會因為拒絕他人不合理的要求,而有罪惡感。
亞奇波德在首輪評論(First Round Review)指出,想透過設立界線照顧自己,必須先確認自己有哪種界線問題。很多時候,人們面對界線的態度並不健康,常見的問題類型分為四種:
■順從型:
你是不是不懂得拒絕?是不是即便手上的事已經多到滿出來,有新工作上門還是照單全收?若是這樣,你就屬於順從型。
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是:「害怕讓別人失望,擔心被排擠或拋棄,或是怕會因此錯過某個機會。他們覺得有義務幫助對方,滿足對方的需求,像是欠對方一樣。」
■迴避型:
如果說順從型是無法拒絕別人請求幫助,迴避型則是無法接受別人提供幫助。對於別人伸出的援手,他總是一口拒絕。
他們可能因為不習慣示弱、羞於求助,或是覺得這麼做會成為他人的負擔。這樣的人雖然設立了界線,但這樣的界線並不健康。若說順從型等同沒界線,迴避型則是封閉到自己都不能喘息了。
■控制型:
這類型的人希望一切能按自己的意思進行,甚至會為了達到目的操弄他人,也因此不會尊重他人的界線。但在同時,當他們遭遇失敗時,卻又無法為自己的過錯負責,反而會怪在別人身上。
■無反應型:
這類型的人偏向自戀類型,不理會他人的界線,特徵是不做出反應。別人拒絕時,他聽若未聞;別人求助時,他同樣裝聾作啞。即使他有辦法幫忙,也會故意不回應,然後找藉口解釋自己為何袖手旁觀。
在判斷自己的類型外,你可以思考自己慣性的行為模式,是什麼情緒所導致。比如說,當你忙得焦頭爛額,知道應該向別人求援,卻還是抗拒。這代表你是迴避型的人。那麼,當下是什麼情緒使你決定拒絕幫助呢?是羞恥感?是不想成為負擔?還是其他?
釐清了緣由後,你可以自問,要如何將你的情緒重新架構。例如,若你是因為不願成為負擔而不求助,那麼你可以設法改變想法。像是去想,你並無法肯定對方會覺得你很麻煩,說不定他一直很想幫你,只是你一再拒絕。
亞奇波德也提供了以下四個題目,幫助你更深入探索自己的特質:
- 我最常展現哪一種類型的特有模式?
- 在人際關係當中,我曾因什麼原因而未能設立界線?這是哪一種類型的特有模式?
- 在職場上,我曾因什麼原因而未能設立界線?這是哪一種類型的特有模式?
- 如果我為了捍衛自己、自己的空間,以及心理健康而設立界線,有可能發生的最可怕事情是什麼?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