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一種決策者?
從選擇早餐到決定重大投資案,人們每天都在做決策。究竟什麼樣的決策過程,會帶來更好的成果,和更大的快樂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門(Herbert A. Simon)指出,人們在做決策時,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極致主義者(maximizer),也就是努力做出能帶來最大利益的選擇;另一種是滿意主義者(satisficer),他們根據某些標準做決定,而不會有太多其他考慮。
心理學家世界雜誌(Psychologist World)報導,乍看之下,極致主義者努力做到完美,應該會產生更明智、更令人滿意的決定。然而,研究發現,極致主義者在決策環境中往往效率較低,並因自我期望高而產生很大的壓力。除了做決定時會花費很多時間,最終還更可能感到後悔。相較之下,當滿意主義者面臨決策時,會思考自己想從這個情況中獲得什麼,然後評估選項,找到滿足其要求的解決方案,就爽快做決定。
舉例來說,購買汽車時,滿意主義者會考慮主要用途(用於上班的長途通勤),並且希望有好的燃油效率,座椅有加熱功能。然後他看了三輛待售的汽車:
- 新車,燃油效率低,有加熱座椅。
- 舊車,燃油效率高,有加熱座椅。
- 新車,燃油效率高,有加熱座椅和寬敞的內部空間,價格略高於汽車二。
這位滿意主義者會因為長途通勤的燃油成本過高,而不考慮汽車一。接著,他在汽車二和三之間選擇時會認為,汽車的額外空間是奢侈的額外開銷,因此選擇購買汽車二,因為這符合他最初的決策標準。
和滿意主義者一樣的是,極致主義者在做決策時,也會優先保留能滿足基本需求的選項,但隨後會追求能提供最大利益的選項。以這個例子來看,他們會願意支付額外的錢購買汽車三,因為它有額外空間,無論他是否真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極致主義者在做出決定後,容易經歷「購買後悔」的感覺,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想像如果當時選擇了不同的選項會怎樣,而忽略把重點放在所擁有的事情上。相比之下,滿意主義者選擇的可能不是最佳選項,也會對此感到滿意。
心理學家施瓦茨(Barry Schwartz)指出,增加選項不一定會使人們更滿意結果。最佳的決策方式是,結合極致主義和滿意主義:在關鍵時刻仔細考慮所有選項和做出決策,然後轉變為滿意主義的思維模式,提高對決定的滿意度。
你是極致主義者,還是滿意主義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