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公司的當責文化?
Q.我們公司已經推動當責一陣子了,但是好像沒什麼效果。團隊還是經常在會議中指責對方,都認為進度延誤是別的部門造成的,或者因為外在有些突發變數,讓他們沒達到目標。
究竟我應該如何做,才能建立當責文化,讓大家更積極主動呢?
A.專案因拖延而痛失商機,團隊成員將原因歸咎於其他部門未及時支援,又或者,在計畫出問題時立刻彼此指責,傾向將責任歸咎給他人或外部環境,沒有人想主動解決問題。小心,這些都是欠缺當責(accountability)的典型表現。
欠缺當責會阻礙公司進步,團隊中可能出現隱瞞錯誤、對目標不投入、缺乏信任感,以及抑制創新思維等問題。
今天,公司面臨的種種問題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陌生,如果團隊還只運用SOP解決熟悉的問題,或者總在解決過去的問題,這對公司的價值是有限的。若公司能以正面思維與運用有系統的配套制度,建立當責文化,就能激勵員工產生當責行為,從而提升工作效率與執行力,塑造團隊彼此信任的良性循環,讓公司更有效地應對市場的挑戰。
當責指的是,我們不僅能負責地完成本職的工作,還能從組織和團隊的最大利益角度去提升自己,有創造價值的意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主動承諾、投入貢獻。
當責的個人往往會多走一哩路,而當責的團隊成員會經常問:「我可以如何幫助團隊,讓整個專案更好?」他們做任何工作時,思考的角度是如何為團隊帶來價值。例如,接到任務後,全力以赴完成,遇到困難也會設法克服,具備使命必達的決心和承諾。團隊每個人目標明確,權責清晰,共同承擔風險與成果,才能發展理想的當責文化,達到敏捷決策、互信共榮、持續成長,以及具備韌性。
許多領導人希望團隊的所有成員都能當責,然而根據我的觀察,這有點不切實際。事實上,公司裡並非所有人都當責,才是擁有當責文化,以不同屬性的公司而言,從三成到八成的員工當責,就已經算是擁抱當責。
那麼,到底公司中的哪些成員應該當責呢?不妨思考,在公司裡有哪些人需要經常解決不同的問題,這樣的職位就是當責人才的第一順位。如果公司裡有足夠的當責人才,再加上其他的人在自己的職位上負責,通常公司就會有正面表現。同時,主管必須以身作則,展現當責行為,再設法提高關鍵人員的當責心態和能力,作為建立當責文化的重要基礎。
當責的行為對公司發展有益,不當責的行為則會阻礙公司,這些負面心態包括靜觀其變、掩蓋錯誤、指責他人、忽視和否認、推卸責任,以及疑惑和被動等待指示。雖然公司可以強迫部屬去完成某些行為,但如果不是發自內心便無法長久,唯有保持正面的心態,才能真正驅動行為。
要改變心態,對個人來說,必須要能有所覺察(自我或靠他人),有內在的省思,並且能運用正面心態來取代負面心態。對公司或團隊來說,可以讓成員充分了解當責的好處,使用正面標語和獎勵機制加以提醒,促進團隊在日常裡展現正面的心態,之後再藉由系統性的配套做法,讓正面心態在合適的環境養成,然後變成習慣,逐漸落實成為當責的目標行為。
公司可藉由強化以下三個正面心態(思維),來克服不當責的負面心態:
1. 成長型思維
擁有這個思維的人相信只要認真學習,個人的能力就會提升。同時,他們願意擁抱挑戰和變化,遇到障礙能堅持下去,不怕失敗或新的事物,因為這些都會成為成長的養分。甚至,還能因他人的成功鼓舞自己前進。
成長型思維的反面則是固定型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會逃避挑戰,抗拒變化,碰到障礙比較容易放棄,忽視挫敗和批評的好處。他們往往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我再怎麼努力也沒什麼用。因此,在招募和晉升人員的時候,選擇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才十分重要。
2. 創業家思維
大部分創業家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毅力,即使碰到失敗也絕不輕言放棄,沒路也要找一條路出來。擁有這個思維的人願意尋求創新和價值創造,看到機會,他們會敢於承擔風險。
他們通常擁有主人翁心態,將公司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例如出差的時候,會想幫公司撙節費用;如果專案成功了會覺得光榮,就像是自己的事業成功一樣。此外,他們也抱持新手心態,不拘泥過去的經驗或成長,比較願意像新人一樣挑戰現狀,擁抱創新。
相較於創業家思維,反面則是打工仔思維,只想顧好自己的一畝地,滿足於現狀,不願冒險。
3. 合作思維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通常會想辦法把餅做大。團隊合作的時候,他們會願意公開分享資源、共同成長,彼此對等,以完成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他們希望和團隊成員一同成長,既共榮也共同承擔失敗,他們會以團隊為優先,願意做一定程度的配合或犧牲。
合作思維的反面則是零和競爭的思維。這樣的思維比較容易保護個人的資源和資訊,只重視自己的收穫,比起團隊利益,會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更嚴重的狀況,就是互相指責,不能見到其他人成功,甚至會加以破壞。
這些正面心態有助於克服不當責的負面心態。舉例來說,如果員工帶著忽視的負面心態,對於公司設定的目標無感,平常表現得很被動,這個時候,可以運用創業家思維克服這種心態。
創業家思維的重點是,讓部屬能有主人翁精神,覺得這是我自己的事業,並不是老闆賦予我的,而是我自己應該要達到的。因此主管在輔導他時可以這麼說:「你覺得,如果這是你的事業,你會怎麼做?」、「你覺得如果不這麼做,會造成什麼影響?」讓部屬從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尋找意義,找到投入之後會有什麼好處,建立正面的工作心態。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62期